新闻公告
【央广网】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垃圾分类 打造文明精致校园
更新日期:2020年09月29日 11:50

央广网上海9月29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王辰轩)早起上课的路上,从寝室楼出来的同学们顺路将垃圾带到规定的投放点分类丢弃;教学楼里,干、湿垃圾、可回收物的桶都“各司其职”的被摆放在最顺手的位置;食堂里,老师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将餐后产生的垃圾各归其位;校园内特别定制的“高配置”垃圾箱房大幅减少了扔垃圾时可能产生的不愉悦与隐患。以上的种种场景都发生在当今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的一年后,垃圾分类已经融入了交大师生学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正在从“新时尚”向“好习惯”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积极落实上海市推进的垃圾分类有关政策精神,率先启动“垃圾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用“分步走”的方式,从制度、方案、人员、宣传等方面精心设计,全方位打造绿色文明的校园新风尚。

  

走在“潮流”前的交大:垃圾分类的先行部队

早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政策的两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就走在了垃圾分类的“潮流前沿”。2017年12月,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交大开启了校园“垃圾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同时推进配套管理制度与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学校之一。

为高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后勤保障中心总体协调,各相关部门和院系共同配合,让机关、学院、园区、物业四个方面形成联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检查,形成管理合力。

学校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做好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为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制定印发了《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相关要求》,实施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制定任务清单,细化各部门的分工与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对标对表对单推进工作。建立日报与月报制度,管理分类收运情况,每月评选“十佳楼宇”,用反馈、监督与激励制度,让上海交通大学的垃圾分类工作更加持久、高效和规范。

 

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用心经营

早晨7点,学生们从宿舍楼出发去上课,顺手将分类好的垃圾带到楼下的垃圾箱房丢弃。自从学校实行了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的方案后,这样的景象天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上演。考虑到同学们的作息时间,投放站点分为早午晚三个时段开放。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安泰经管学院,各类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大有讲究。为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并有效提升校园的环境形象和品质,学校在教学楼内统一规范设置垃圾投放点、严格执行投放分类,培养师生规范投放的公益责任意识和垃圾减量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说起垃圾投放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令人不悦的气味以及令人担忧的细菌滋生,而交大的“高配置”垃圾箱房能使大家对扔垃圾产生全新的认识。与常见的社区垃圾箱不同,交大特别定制的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甚至连垃圾箱的投口也是精心定制的,各类投口数量根据产生量合理配置,湿垃圾的投口“一口双用”,特别留出了丢弃塑料袋的空间,湿垃圾破袋和干湿分离在一个投口里即可完成,解决了湿垃圾袋辗转多个投口所造成的地面潮湿脏乱等问题。感应式清洗装置靠近湿垃圾投口设置,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妥贴关照了每天的使用行为。

上海交通大学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工作办法。

在垃圾分类举措实施初期,学校选取了校内师生学习生活集中、有利于开展宣传示范的场所,进行先期试点,在学生宿舍区、教学楼设置垃圾分类示范点,在行政楼、留学生宿舍楼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试点。配备明确指导手册、宣传标识等,便于师生参考学习。

在试点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改进举措,并在全校层面加以推广。规范配置各校区户外、教学及办公楼宇、学生宿舍、食堂、校园服务网点等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通过集中收运改变收集与驳运方式,严格执行分类收集、分类驳运,各类标识清晰规范。学生宿舍区采取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方式,投放现场安排志愿者监督指导垃圾投放,从行为引导和规范分类入手培育良好的垃圾投放习惯。

学校还明确了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要求,保证投放容器与周边环境卫生整洁。主动对接两网融合企业,规范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置,保证废弃物流通环节全程可追溯。


多渠道宣传分类知识:知识入脑,环保入心

金秋九月,上海交通大学又迎来了一批新面孔,在学校精心准备的新生大礼包中,除了精美的纪念品之外,同学们还会收到一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这是学校连续第三年为同学们准备这样一份实用的手册了,今年还第一次做了英文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来到交大的同学们都能顺利“入乡随俗”。

“饮料瓶扔可回收物桶,纸巾扔干垃圾桶,餐具扔餐具桶,湿垃圾和餐盘交给食堂阿姨处理”,这一套流程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今年新生报到日,结合“节约粮食”主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与后勤保障中心合作,在食堂推出“‘光盘’换好礼,文明‘益’起来”专题活动。“交大V卡”用户在指定时间打开“交我办”APP-虚拟卡或小程序“交大V卡”,于就餐结束后上传“光盘”照片,通过AI判断成功后,即可领取“交大V卡”用餐红包,还有机会获得学校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洱源县的特色饮品。

食堂还开设了“小份面”、“小份菜”窗口,各取所需,量“胃”而行。在对师生开展节粮爱粮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减少餐食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

上海交通大学重视对全体教职工与学生持续的进行宣传、引导与教育,让垃圾分类知识牢记大脑,绿色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党建引领下,全员参与,深入基层宣传动员,整合院系师生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工、青、团、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强化对师生群体的宣传引导。

纷呈的内容通过多样化的交大校园渠道传递,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各个平台的力量,齐力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教育。利用校园巴士站、食堂、宿舍等场所开展垃圾分类举措宣传;利用线上平台,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营造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对于高校来说,每年都会迎来新生,人员流动性大,因此高校的垃圾分类教育是一场长期持续的群众战役。上海交通大学在新生报到现场、入学教育等环节组织分类知识和实务培训。对校园内的物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生活服务人员等定期开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专项培训,形成全校合力打造精致校园的良好氛围。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已初见成效: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架构、规范的管理流程、良好的宣传氛围及严格的督察与反馈机制;较好地做到了工作有部署、管理有规章、运行有制度、监管有保障;形成了系统规划、全校统筹、后保牵头、各方协同、全员参与、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校园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被江川街道列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之一,并获评闵行区“生活垃圾分类”立功竞赛先进单位,徐汇校区和闵行校区在上海高校2020年上半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也获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