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中心,创建于1973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计算中心之一。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于1987年在闵行校区设立分中心。出于学校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考虑,1996年正式改建为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学校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后,更名为网络中心。2006年12月,信息化办公室下设的信息中心并入网络中心,再次更名为网络信息中心。

2009年3月,网络信息中心迎来发展新机遇。位于闵行校区的图书信息楼竣工,建筑总面积4.4万平方米,网络信息中心部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楼内汇集了校园网、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设备机房,设置了功能完备的运行监控中心和舒适的用户服务环境,为管理、开发人员、服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为学校数字大学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技术开发和研究试验的新基地。

作为全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门,当前网络信息中心主要承担三方面工作:

第一,负责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推进构建新一代高速校园网+5G深度融合的校园网络平台。负责校园卡(包括虚拟校园卡)系统规划和建设管理。负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上海节点、上海教育城域网主节点日常运维管理。

第二,负责“交我办”线上一门式办事服务平台、“SA”院系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数据治理服务,开发学校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校内各单位提供信息化建设支持。

第三,负责校级计算平台“交我算”建设、运营及管理,面向教学、管理与科研提供计算服务。

多年发展,网络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服务团队,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基于SaaS的云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等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佳绩。近年来,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网络信息中心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能力输出,成功实现由“信息提供”到“创新赋能”的颠覆式战略转型,信息化服务能力深度渗透至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稳居国内高校前列。

高性能计算

国内高校一流

高性能计算能力由思源一号(CPU部分)、π2.0和ARM平台提供,总计达到7 PFLOPS,聚合存储能力达到30PB。思源一号是目前国内高校第一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共 938个CPU节点,CPU采用Intel Xeon ICX Platinum 8358。π2.0集群是国内最早使用Intel Cascade Lake CPU构建的超算,拥有656台计算节点。ARM超算平台是国内首台基于ARM处理器的校级超算集群,一共有100个计算节点,单节点配备128核(2.6 GHz)。

  • 思源一号(CPU部分)

    CPU:60032算力:5 PFLOPS

  • π2.0集群

    CPU:26240算力:2 PFLOPS

  • ARM集群

    CPU:12800算力:133 TFLOPS

人工智能计算

国内高校领先

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由思源一号(GPU部分)和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张量计算能力达到 44 PFLOPS。思源一号GPU 采用 NVIDIA HGX A100 4-GPU,共 23 个节点。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由8台NVIDIA DGX-2服务器提供,每台DGX-2配置16块NVIDIA Tesla V100 GPU加速卡。

  • 思源一号(GPU部分)92 块 A100 GPU

    张量计算能力28 PFLOPS

  • 人工智能计算平台128 块 V100 GPU

    张量计算能力16 PFLOPS

云计算

国内高校最大

云计算平台jCloud2.0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与运维、基于OpenStack开发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计算服务平台,集中了弹性可扩展计算、分布式块存储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IaaS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虚拟数据中心(VDC, Virtual Data Center)服务,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与隔离的基础设施云环境。
拥有 16000核Intel 6148,内存达150TB。

  • CPU16000

  • 内存150 TB

  • 存储12 PB